白沙溪茶廠周年慶典人物特輯|王炯楠:藏在手稿里的第一片安化茯磚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白沙溪茶廠周年慶典人物特輯|王炯楠:藏在手稿里的第一片安化茯磚

編者按:1939年——2019年,80年間,一批又一批的茶人在白沙溪付出光陰,耕耘,并收獲。紅網(wǎng)、時刻新聞此次報道的8位白沙溪茶人,或兢兢業(yè)業(yè)于一線車間,或傳承創(chuàng)新在制茶工藝,或挽狂瀾于既倒,讓白沙溪革故鼎新。他們在不同的年代里閃光,湖南白沙溪茶廠的輝煌,也離不開所有勤勞并銳意進取的白沙溪人。

王炯楠(右)在白沙溪茶廠與同行交流。

王炯楠手稿中的勞動記錄。

紅網(wǎng)時刻記者 劉志雄 通訊員 黃龍兵 益陽報道

安化當?shù)禺a(chǎn)的第一片成功的茯磚茶(黑茶),出自王炯楠,在1953年,他剛來白沙溪一年。

這塊茯磚打破了“只有陜西涇陽能產(chǎn)茯磚”的說法,證明了資江水和安化氣候,也能讓黑茶長出“金花”(冠突散囊菌)。

王炯楠在白沙溪先后擔任過記錄員、計劃員、技術員、助力農(nóng)藝師、篩制車間主任和生技科長,最后在副廠長職務退休。

王炯藍本在杭州的茶廠改制老青茶,后受家鄉(xiāng)感召,1952年回鄉(xiāng),開始在白沙溪為安化黑茶的發(fā)展盡心盡力。1953年,王炯楠試制茯磚茶成功,1954年,又在湖南首創(chuàng)黑茶的機械化生產(chǎn)。

1956年,白沙溪的手扮牛皮壓機因王炯楠得以更新為機動摩擦壓機,到1957年,王炯楠又開始嘗試茯磚的機械化生產(chǎn)。隨著機械化的發(fā)展,白沙溪的黑茶產(chǎn)能開始大增。

在王益民記憶中,父親王炯楠的話很少,“當時他在廠里,我在鄉(xiāng)下,跟他待的少。”廠里的工作不方便說,技術性的東西更不能跟家里人講,王益民對父親當年在白沙溪茶廠的一切,都不得而知。

因為茶廠有規(guī)定,王炯楠所掌握的制茶技術,全傳給了廠中技術人員,對親兒子卻守口如瓶。去世后,他留給王益民關于白沙溪的記憶,只有兩本紅色封面的本子。

一本由湖南省供銷合作社贈,是王炯楠在工作中仍始終保持學習的證據(jù)。摘抄了涵蓋種子選育、茶葉篩選和成茶工藝等多個方面的茶道文章。

王炯楠手稿中的實驗記錄。

另一本則由中國輕工業(yè)工會安化茶廠委員會贈,上面記載了從1956年—1964年間,白沙溪的部分原料采購記錄,以及王炯楠的工作筆記。從益陽各地廠區(qū)的黑茶生產(chǎn)技藝數(shù)據(jù),到茯磚實驗中的溫度、濕度等小改動的效果對比,王炯楠于制茶一道的精神,在這個紙張泛黃的本子上淋漓盡顯。

本子上字跡工整,字里行間,如茶樹連片、茶葉連蔓,仿佛有著農(nóng)藝人員特有的花草美感。筆墨最多的,是王炯楠對實驗失敗后的反思,有錯誤總結,也有心得體會,數(shù)據(jù)之詳細,幾乎能讓一個懂行的茶人,再還原一次實驗。

凡數(shù)據(jù)均有列表,凡不足均有反思,凡突破均有詳記。因學識功底深厚,技藝創(chuàng)新理念新穎,王炯楠在很快調離非技術崗位,后面擔任副廠長,也是主管生產(chǎn)技術和原料控制。

(資料來源:紅網(wǎng)益陽站)